当一款车的“售罄”消息像病毒一样刷爆朋友圈,当4S店销售在深夜11点还在回复“没车了,等焕新版”,当用户群里有人晒出“定金已交,就等9月23日锁单”的截图——你会发现,极氪001这波“现款售罄、提前预售”的操作,根本不是简单的“饥饿营销”。9月22日深夜,那张疑似内部群通知的截图在车友圈传开时,有人说“极氪在玩套路”,但更多人翻出了8月8日改款预告后的“神秘客户体验官计划”和“客户服务公约”——原来这场“售罄”,是用户用真金白银投出的信任票,而提前预售,不过是品牌接住了这张票的自然反应。
一、从“改款预告”到“现款售罄”:用户为什么愿意等?
8月8日,极氪突然甩出改款预告时,行业里不少人觉得“太急了”。现款001刚在7月拿下3万辆销量,正是趁热打铁的时候,突然宣布焕新,不怕老车主维权?不怕现款滞销?但极氪偏要反着来——不仅预告了焕新版的续航、智能驾驶升级,还同步启动“神秘客户体验官计划”:从全国车主里抽1000人,直接参与焕新版的细节调校,小到座椅缝线颜色,大到车机系统逻辑,都能提建议。
当时有媒体调侃“这是把产品经理的活儿甩给用户了”,但用户不这么想。杭州车主李哥是体验官之一,他在群里晒出自己提的“后排空调触控屏角度太陡”建议被采纳的截图,配文“这辈子买车没这么被当回事过”。这种参与感,让原本观望的用户坐不住了:既然焕新版能听我们的,那现款清库存时,价格合适为啥不先占个坑?
更关键的是“客户服务公约”的助攻。9月初公约发布时,最扎眼的一条是“透明定价,全国统一,不搞加价、不搭装潢”。要知道,传统4S店的“加价提车”“强制装潢”是老毛病,去年某新势力还因“限时涨价”被骂上热搜。极氪直接把“不加价”写进公约,还承诺“焕新版上市后,现款未交付订单可免费转焕新版”——等于给用户吃了定心丸:买现款不亏,等焕新也稳。
于是,从8月8日到9月22日,短短45天,现款001的订单量像坐了火箭。北京某门店销售小王透露,9月中旬他们店的现款库存就只剩5台,“每天都有客户带着体验官的建议截图来订车,说‘这车连我们的意见都听,还能坑人?’”这种“信任传导”比任何广告都管用,最终的“售罄”,不过是用户用订单堆出来的必然结果。
二、服务公约不是“作秀”:新势力到底在革谁的命?
“客户服务公约”发布那天,有同行私下说“极氪在作秀,过俩月还得偷偷加价”。但现在看,这公约更像是一把刀,割开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“信任脓疮”。
传统车企卖车,用户和品牌的关系像“一次性交易”:签合同前你是上帝,提车后你是路人。新势力虽然喊着“用户企业”,但不少还是换汤不换药——比如某品牌承诺“终身免费充电”,实际要绑定高价保险;某品牌说“直营定价”,暗地里让门店搞“服务费”猫腻。用户被套路多了,自然会想:“你们说的服务,到底哪句是真的?”
极氪的聪明之处,在于把“服务”拆成了用户能摸到的细节。比如公约里写“维修超时补偿”:如果修车超过48小时,每天赔200元交通补贴;还有“首任车主权益可继承”:车子转卖后,新车主仍能享受基础质保。这些条款不复杂,但戳中了用户的痛点:修车怕被拖,卖车怕权益作废,现在品牌把话挑明了,反而让人觉得“靠谱”。
上海车主陈姐的经历很典型。她8月底订了现款001,9月初焕新版预告里提到“座椅填充升级”,她担心自己订的现款是“减配版”,跑去门店闹。结果销售直接打开系统,让她看自己的订单备注:“已同步焕新版座椅填充方案,提车时按最新标准交付”。原来“神秘客户体验官”提的“座椅太硬”建议,不仅用在了焕新版,还反向优化了现款库存车。陈姐当场发朋友圈:“以前买车怕被坑,现在买车怕厂家太实在。”
这种“服务反哺销售”的逻辑,正在改写行业规则。过去车企比的是“谁的配置堆得高”,现在用户更关心“谁的承诺靠得住”。极氪用公约把“承诺”变成“契约”,看似增加了自己的成本,实则用信任换来了用户的“提前买单”——毕竟,没人愿意为“可能被坑”的车预付定金,但愿意为“肯定不坑”的车排队等。
三、提前预售不是“被动救火”:品牌和用户的“节奏共振”
9月22日深夜,当“现款售罄,提前预售”的消息传开时,“饥饿营销”的质疑声又冒了出来。但如果仔细看时间线,会发现这更像是一场“品牌和用户的节奏共振”。
正常车企的预售节奏是:发布新车→开放预订→等上市→交付。极氪偏要打乱这个节奏:8月8日预告焕新(提前2个月)→9月初服务公约(建立信任)→9月中旬现款售罄(用户用订单倒逼)→9月23日提前预售(接住用户需求)。每一步都不是品牌单方面“安排”,而是跟着用户的反应在调整。
为什么敢提前预售?背后是供应链和用户数据的底气。极氪内部人士透露,“神秘客户体验官”收集的5000多条建议里,有30%直接指向“希望尽快提车”。结合现款订单数据,他们发现:用户不是不愿等,而是怕“等了白等”(比如突然涨价、配置缩水)。当服务公约解决了“信任问题”,预售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——与其让用户焦虑“买不到”,不如主动开放预售,把“等待”变成“可控的期待”。
更有意思的是预售规则:焕新版不用“抢名额”,只要在9月23日-10月中旬期间订车,上市后按订单顺序交付。这和某些品牌“限量预售”“定时开抢”的套路完全不同。用小王的话说:“我们经理说,预售不是为了制造稀缺,是为了告诉用户‘你的需求我们接得住’。”这种“不套路”的姿态,反而让用户更疯狂——9月23日预售开启1小时,某门店就收了87个订单,“有客户直接带着银行卡来,说‘怕你们又卖完了’”。
#图文带货训练营#四、新能源市场的“新规则”:用户主权时代,谁能接住“信任票”?
极氪001的这场“售罄+提前预售”,与其说是一款车的成功,不如说是新能源市场“用户主权时代”的缩影。
过去,车企是“主导者”:我造什么车,你买什么车;现在,用户是“主导者”:我需要什么车,你就得造什么车。这种转变,倒逼品牌从“产品思维”转向“用户思维”。但很多品牌只学了皮毛——比如搞个用户群,发点优惠券,就敢喊“用户企业”;而极氪的不同在于,它把“用户参与”和“服务承诺”落到了实处:不是让用户“提建议”,而是让建议真的被采纳;不是说“服务好”,而是把服务条款写成不能反悔的公约。
这种“真用户思维”,正在让新能源市场的竞争逻辑发生变化。以前比参数:续航谁更长、芯片谁更强;现在比体验:提车顺不顺心、售后靠不靠谱、建议有没有人听。就像李哥说的:“我买的不是车,是‘被尊重’的感觉。”当所有品牌都在卷续航、卷智能时,极氪用“用户参与+服务透明”撕开了一道口子——原来用户要的不是“最好的车”,而是“最懂我的车”。
当然,这场“信任游戏”也有风险。比如“服务公约”承诺的“不加价”,如果未来原材料涨价,极氪是硬扛成本还是违约?“神秘客户体验官”的建议越来越多,产品经理能不能真的消化?这些问题,可能比“提前预售”更考验品牌的定力。但至少现在,极氪用“售罄”证明:当你真的把用户当回事,用户就敢把订单给你;当你接住了这张信任票,市场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反馈。
最后想说,与其纠结“极氪是不是在玩饥饿营销”,不如想想:为什么用户愿意被极氪“营销”?为什么别的品牌学不来这套操作?答案或许藏在那些深夜还在回复用户消息的销售手机里,藏在被采纳的5000多条建议里,藏在“不加价”三个字的公约里——新能源市场的下半场,早已不是“卖车”,而是“卖信任”。谁能让用户相信“你不会坑我”,谁就能让用户愿意“提前买单”。极氪001的故事,不过是个开始。
南京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