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夏的申城,热浪滚滚。可让不少市民更上火的,还不是天气,而是寄个生鲜包裹都能遇上一肚子糟心事。快递公司一边喊着“冷链保鲜、次日达”,一边却把消费者晾在原地,让人连饭桌上的那点小幸福都泡了汤。
易先生的遭遇就是一个缩影。父母千里迢迢从安徽老家精心准备好黄鳝和腌制品,本想着给儿子解解馋,结果两个包裹只收到一个,最贵重的新鲜货物凭空消失。一问圆通客服,对方支支吾吾,从分车到网点搞错,说法变来变去,一口咬定没丢件,到最后才承认问题,却又对细节含糊其辞。这种推诿拖延,把本该简单明了的理赔流程硬生生拖成拉锯战。等到新民晚报介入,总算赔了900多元,可时间精力早已耗得七零八落。
吴女士也没逃过类似折腾。本以为顺丰加急、冷链服务万无一失,多花钱图个安心,不料虾仁鱼片一路颠簸成了一箱臭气熏天的大礼包——包装缩水成纸壳箱不说,还比约定时间晚了一整天送达。客服一句“外包装无破损”,就想把责任撇得干干净净。这逻辑要真成立,那以后谁还敢放心寄东西?更离谱的是,这批烂掉的海货居然还被二次派送,这到底是服务还是添堵?
再看王先生碰上的极兔快递,把云南玉米直接塞进快递柜,美其名曰方便,其实就是图省事、不打招呼。当下上海高温如蒸笼,一放五天哪还有什么新鲜?取出来全是一股酸腐味儿。这种“不告而存”的做法,不仅剥夺了收件人的选择权,更公然违反行业规定——人家《快递市场管理办法》写得清清楚楚:未经同意不能擅自投柜,否则最高罚三万块!可现实中,有些网点嘴上答应整改,实际依旧我行我素。
归根结底,无论是哪一家大企业,都习惯用套路搪塞用户,“丢件难追责、售后踢皮球”。出了问题不是积极解决,而是先找借口、能赖则赖,把本该透明公开的信息藏起来,让消费者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奔波。有些公司仗着体量大、人手紧张,就拿工作量当挡箭牌,可老百姓的钱和耐心,又有多少可以被这样挥霍?
其实这些乱象并非无药可治。一方面,需要监管部门亮出利剑,对违规操作严查重罚,让规则真正长牙齿;另一方面,也希望平台建立起便捷、高效、有温度的问题处理机制,不要让每一次维权都变成马拉松式拉锯。此外,每位消费者也要学会自保:选靠谱渠道、多留证据,该投诉时绝不手软,用脚投票倒逼企业提升服务水准。
说到底,我们寄的不只是食材,更是一份信任、一份情感。如果连最基本的承诺和规范都守不住,大企业还能靠什么赢得用户青睐?你愿意为了所谓“大品牌”继续忍受这种敷衍吗?还是希望自己的每一分钱,都买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保障呢?
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#热点观察家第6期#
南京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