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我们首先审视这幅图,它展现了长征时期红军总司令部的核心领导团队。其中,朱德担任总司令,张国焘出任总政治委员,刘伯承则担任总参谋长,而陈昌浩则执掌总政治部主任之职。此外,杨尚昆和周纯全两位副主任亦位列其中。
您能否发现其中的等比?总共有六位成员,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各占据了三名,呈现出均衡的局面。
然而,切莫误以为这是两大方面军和睦共存的景象,实则这是双方持续博弈的产物。
1935年6月,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地区实现了胜利会师,本应是一件喜事。然而,张国焘目睹中央红军衣衫褴褛、人数稀少,心生野心,意图篡夺权力。
起初,张国焘采取了一项试探性的举措,经由李富春传达给中央,提议任命徐向前为红军副总司令,陈昌浩出任总政治委员,以增强红军总司令部的实力。
数日之后,张国焘再度示意陈昌浩向中央发送电报,恳请中央同意其担任军委主席一职,以取代朱德原任的席位。
面对张国焘的强硬态度,中央亦不得不开始正视这些问题,因彼时红四方面军兵力雄厚,实力远胜于中央红军。若不为其赋予关键职位,恐将引发动荡。
红军总司令部汇聚了六位核心成员,两大方面军各占据三分之二的席位。总司令朱德与总参谋长刘伯承,均为中央红军的杰出将领;而总政委张国焘及总政治部主任陈昌浩,则属于红四方面军的领导核心。此外,两位副主任杨尚昆与周纯全,亦各据一方,共同辅佐。
这仅仅是军队方面的情况。在党的领导岗位,张国焘的胃口更是大得惊人,他竟直接索要九位红四方面军成员进入政治局担任委员。
须知,彼时政治局委员总计仅十一人,若果真吸纳九位红四方面军成员,再加上张国焘,红四方面军成员将占政治局委员总数的一半,即达十人!
而且,彼时王明与康生身在苏联,任弼时正领导湘鄂川黔根据地,项英则驻足江西苏区。若将此四人排除在外,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的人数对比便变为十比六,形势将彻底逆转,红四方面军将占据绝对优势。届时,政治局恐将成为张国焘一人独大的局面!
中央决不同意。
最终,在双方的较量中,仅新增了两位政治局委员,分别是陈昌浩与周纯全,张国焘的野心并未得逞。
南京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